废物利用 - 科技小发明 - 小制作 - 手工制作
2010年,科技牵引福建快跑。来自科技部的最新统计数字,我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,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居全国第6位,知识产权竞争力居第9位;
2010年,全省近80%市、县(区)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,其中35个被评为先进市、县(区);
2010年,有7项科研成果荣获2010年国家科技奖,其中负责完成的有4项,创历史最高水平;
水稻航天育种和超级稻、两系稻、转基因水稻等育种技术国内领先;
万吨级“煤制乙二醇”成套技术工业化开世界之先河;
超细硬质合金制造技术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,带动相关产业规模数百亿元……
省委、省政府始终把科技摆在重要战略地位, 坚持科技支撑和创新引领,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,初步建成具有福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,全省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。
一步一个脚印,我省努力打造人才积聚的宝地、成果转化的洼地、科技创新的高地,持续演绎科学创新支撑引领跨越发展的奇迹。
创新引领,产业提升,危机变契机
制鞋产业是莆田最大的产业集群,也是该市最大的传统优势产业。但长期以来,不少企业贴牌生产,形成以外销为主、内销不畅的“单脚鸭”格局,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,产业受到严重冲击。面对危机,莆田狠抓自主创新,通过省市联合推进,研制出一次注塑成型技术,生产的足球鞋较同行节能30%,化学用品使用量降低80%;开发出的新鞋可规避欧美关税壁垒,产品关税由37.5%下降到12.5%。以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军国际市场,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,莆田正实现“鞋类制造”向“鞋类创造”跨越。
这仅仅是我省传统产业通过技改不断深化提升的一个缩影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省大胆创新,加快传统产业的高端化。通过加大对重点项目技改贷款的支持,对企业购置国外技术设备投资予以补助,使纺织服装、鞋业、轻工、建材、冶金等领域的产业比较优势得到了强化,一大批企业利用市场“倒逼”机制,实现了升级换代。
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更是不遗余力。我省选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、节能环保、生物与新医药、新材料、新能源和海洋高新产业等重点领域,通过整合资源拓展需求,加大技术创新,打造平台,加快了新兴产业规模化。
泉州海天轻纺集团将废弃的塑料瓶碎化,熔融成粒,制成再生纤维,做成衣服面料;与世界化工业巨头美国杜邦公司合作,开发源自于玉米的新型生物基纤维和面料,海天已成为国内第一家、全球第二家获得杜邦公司许可的PTT短纤维生产厂商。目前,海天的新型纺织面料已挺进欧美、日本、东南亚市场,成为阿迪达斯、耐克、李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主要供应商之一。
创新引领,加快了产业技术含量和结构